当前位置: 首页 > 泰州文脉
文星璀璨沧浪河
发布时间:2024-03-04 17:16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沧浪河,也叫“沧浪溪”“南溪”“南津”,位于兴化古城南门外,古时水域极为广阔,号称“巨潴”。所谓“巨潴”,意为巨大的湖泊。明嘉靖《兴化县志》描述“南津烟树”风景时曾说:“高邮、海陵二水北流,合于务子,曲折向城东驰,停为巨潴,名曰‘南津’,有烟树苍翠,望余无际。”

图片

  沧浪河往南连通南官河,由水路可直达泰州、西南至邵伯镇通往扬州,自汉唐以来便风帆林立,为江淮间水运、盐运要道。沧浪河东端则连接车路河通得胜湖,西端接入山子庙海陵溪,得胜湖与海陵溪之间的十里水路,沿途都种植莲花,称为“十里莲塘”。

  沧浪河因何得名?一说北宋名相范仲淹曾筑“沧浪亭馆”于此,故名。一说得名于楚国民歌《孺子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昔日沧浪河与南官河交汇处(今跃进桥东北角)便建有一座“三闾大夫庙”,祭祀屈原及其胞姐女媭。“三闾遗庙”也是兴化著名的古迹。因此所谓的“昭阳十二景”,沧浪河这一带便占了四景。

  沧浪河得名于范仲淹的可信度更高。北宋天圣年间,范仲淹任兴化知县,在三闾大夫庙一带修建学宫、培育兴化人读书崇文的风气,这是兴化最早的官办学校。此外,范仲淹又在沧浪河畔建“沧浪亭馆”,馆内设“沧浪”“濯缨”二亭,为古时接官驿馆。此后由宋至清,“沧浪亭馆”成为兴化人的“灞桥折柳”之地,留下了许多感人的送别诗作。明弘治年间,知县雷颐修重修沧浪亭。明成化年间,知县刘廷瓒重建濯缨亭,并在濯缨亭以东增建了一座四面环水的茅草凉亭,亭子四周种植莲花,命名“莲花堡”。清同治年间,知县俞麟年再度重修沧浪亭。直至民国年间,沧浪亭尚在,李春芳后裔李竹书曾踏访来此,声称亭子上的“沧浪亭”三字是范仲淹亲笔所书。

  早在南宋宝庆元年(1225),知县陈垓在修建兴化土城、重修学宫的同时,为了纪念前贤范仲淹,便在学宫一旁建起了“范文正公祠”,这是全国最早的范公祠之一。相传,范仲淹亦曾筑文会堂、清风堂于沧浪河畔;于是陈垓在修建土城时,将南门城楼“怀薰楼”题名“沧浪清风楼”,楼内塑造范仲淹肖像,并将范仲淹所写的《南溪驯鸥》《清风谣》《鸣琴》三诗镌刻成石碑,镶嵌在沧浪清风楼的墙壁上。

图片

  沧浪河烟波浩渺,有若干荒洲、垛田、浅滩分布其间,其中一处名为“百花洲”,为明代宗周、宗臣父子读书处。百花洲上建有“芙蕖馆”,设“通文桥”与北岸连通。宗臣殁后,归葬于此,名为“宗公墓”,墓前建有“宗公祠”。百花洲西南方为四面环水的鸿寄园,明代时称为解家园,为明末江西巡抚、南明刑部尚书解学龙私家花园。清初,诗僧浑然和尚驻锡于此,改称“鸿寄庵”,又构建“沧浪别馆”、成立“沧浪诗社”,一时间骚客荟萃,传为诗坛佳话。诗人中,以曾任兴化县学训导的芜湖人葛蓥最为知名,葛蓥告老还乡后,诗社中人建“怀葛楼”以表怀思。清光绪年间,蝗灾频发,知县刘德澍将鸿寄园改为供奉驱蝗大神的刘猛将军庙,专祠祭祀。因为建祠时普降瑞雪,蝗患得到有效控制,百姓庆祝丰收有望,刘德澍甚喜,乃将“怀葛楼”改题“庆雪楼”。鸿寄园西北方城墙之下还有一座古老的面壁庵,又名药师庵、惜字放生庵,在清朝康乾盛世,邑中文人雅士常聚会于此。

  鸿寄园以南为任家垛,为大姓任氏所有。清末名士、余姚人阮晋朋死后葬在此垛。阮晋朋在兴化城内建有“阮家大楼”,儿子阮性传写成了《兴化县小通志》,孙子阮毅成是蒋介石侍从秘书。任家垛再往南则为“朱家花园”,这就是老一辈兴化人口中的“花园垛子”“南门花园”。然而“朱家花园”的主人究竟是谁?早已无从考证。

  百花洲以东的垛子上建有莲池庵,是城南佛教胜地——圆通庵的下院。圆通庵在莲池庵西北方,与莲池庵隔水相望,背倚南城墙而建,由大殿、韦陀殿、六合居、四法精舍、肉身殿等建筑组成。民国年间的高僧霜亭、震华、超尘皆出家于此。莲池庵后改为南公园,园内建有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中山纪念碑,与县政府大门前的中山楼、北公园里的中山林,形成了贯穿兴化城南北的“中山”文化轴。南公园中还开设了绮红、又一村等茶社,名士杨师范在此培育花卉,聘人专职管理,俗称“杨师范花房”。南公园再往东为荒滩王家塘,当时面积极小,只有零星住户以浇蔬灌园为生。王家塘西北角与文峰塔所在的垛子隔河相望,垛上建有法轮寺,文峰宝塔高耸其间。

  旧时沧浪河以北皆为城墙(今板桥路稍北、板桥路以南古时皆为沧浪河水域),城外有凤凰桥和南水关外桥两座古桥。地名从西向东依次为:补锅塘、凤凰街、掸子坊、圆通庵、准提庵、小南门、井栏街、刘家祠堂、白云庵(又名“白云山”,为元代翰林学士顾煜读书处)。凤凰桥下有夹河进入城内文庙大门前的泮池,下设暗道,涨水时节,经常发出轰鸣之声。正对凤凰桥的城墙上有笔架形城墙垛口,俗称“三阁老”,象征明代出了高穀、李春芳、吴甡三位阁老。“三阁老”以东为双层楼阁式建筑——文昌阁,上祀魁星、下祀文昌。

图片

  此外,沧浪河以西的大南门外古迹众多,有大佛庵、金龙四大王庙、风云雷雨坛、八蜡庙、都天庙、火星庙、地藏寺、三官堂、奋忠祠(又称致身马革祠,祀成谐)、普润庵(俗称黎家庵)、招远坊、南津桥、南闸桥、痘神祠(俗称天花府)。以及历代名宦祠堂如:张詹祠(原名张侯祠,祀北宋江淮发运使张纶,后增祀元代县尹詹士龙)、永赖祠(祀明代巡盐御史洪垣)、懋功祠(祀明代知县傅珮)、杨公生祠(祀明代知县杨涧,后迁入痘神祠)、存厚祠(祀明代知县王汝言,后附祀洪垣、傅珮二公)、边公祠(祀明代知县边之靖,后改为大悲堂)等。

  清末民初以来,沧浪河畔为兴化商业、手工业聚集地,有南城外大街、南门外上河边两条南北向街道及一条东西向街道。沿河之处设有十余家木行,其中以“乔文斗木行”颇为知名。小南门潘氏所制渔网在国际获得过大奖,掸子坊所产高粱扫帚闻名四乡八镇。特别是小南门轮船码头建成后,井栏街、西公路一带异常繁华,其昔日车水马龙之盛景,至今存留在许多人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