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泰州文脉
走过千年 依然“泰兴”
发布时间:2023-10-27 11:46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南唐烈祖昇元元年(937年),析海陵县南五乡置泰兴县,取随泰州而兴之意,又寓意“国泰民安,百业兴旺”。泰兴自得名以来,历时千年从未更改,可见“惟此地民生永泰,斯城事业长兴”。

  泰兴地处长江下游左岸,西汉以前位于江、淮、海三水交汇之处,陆地以扬泰岗地为依托,在江潮的合力作用下,经过两千多年的地质变化而形成。汉唐时期,由于泰兴地处长江入海口,呈喇叭形,每逢八月潮汛,海潮溯江而上,其壮观程度堪比钱塘江大潮。唐大历年后,随着长江下游陆地的伸涨延展,致使江面缩窄,大潮逐渐消逝。

  两宋时期,江流在长江下游水域摆动剧烈,泰兴一带的江岸发生剧烈变化,“大江如激箭,万里奔流”“怒涛内噬,夺我庾壤”。由于弯道环流现象愈益剧烈,泰兴江岸以南沙洲迅速伸涨合并,南宋时形成江中沙洲马驮沙,西部沙洲时塌时涨;明天启年间,泰兴南端夹江淤塞,与马驮沙接壤,悉为平陆。从而江水改道南行,在泰兴境内形成了绵延30多公里的南北走向的江面。清末西部沙洲趋于稳定,形成了以太平洲为主体的沙洲陆地。

  泰兴陆地形成后,西濒长江,北负淮水,水运发达,历史上有著名的通江八大港和四大漕运河。

  旧时的通江八大港,自北向南依次为庙港、凌家港、李家港、过船港、王家港、通济港、七圩港、靖泰界港。庙港即济川河,又称庙湾港,现名南官河。元末,朱元璋大军北伐,大将徐达率兵至泰兴,正值初冬,水道不通,乃自大江挖河15里,通贯口岸,直抵泰州南门湾。南官河原本为军事所用,后来成为里下河地区主要入江河道,柴墟港口也因此盛极一时,遂易名为口岸。清咸同年间,两淮盐运使司衙门移驻泰州,在口岸设淮盐分栈,南官河一度成为淮盐出江的重要通道。

  泰兴漕运始于明宣德年间,漕舟由武进“孟渎渡江入黄家港(即王家港),水面虽阔,江流甚平,由此抵泰兴以达湾头、高邮仅二百余里,可免瓜、仪不测之患”。早在明永乐四年(1406年),陈瑄督漕运,开泰兴北新河(今两泰官河)作为沟通南北大运河的漕间辅助通道。明正统八年(1443年)正式辟北新河、新河(老天星港,史称王家港)、羌溪河、济川河为漕运河,此后数百年间,泰兴食漕运之利,集镇兴盛,经济繁荣,一度成为上等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北新河上游设滕家坝,漕运始断,境内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清中期以后泰兴降为中等县。

  纵观历史,泰兴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县治每次变迁,无不与水相关。初始县治济川镇,地处临江永生洲(今龙窝口至杨湾港之间),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因长江水患,县治内迁至柴墟,垒土为城,“肖龟,周九里,号为龟城”。柴墟镇因水而兴,成为当时淮南地区盐粮集散地以及土酒、生猪、土布等物资进出的重要贸易港口。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以大理评事张鉴监泰州柴墟榷务,负责市场管理及贸易税收。

  为避战乱,南宋绍兴初年,县治南迁至延令村。延令村为龙开河所环抱,西南距江十八里,“前枕江湄,后负海陵,骥渚障其东南,柴墟扼其西北,为淮海要地”。由于水陆交通便捷,战略地位显要,县治延令渐渐发展成为泰兴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经宋元明清,至今八百多年来未曾变迁,延令也因此成了泰兴的别称。

  初始的延令村地广人稀,位置偏僻,宋代诗人韩驹曾经过此地并留下诗篇《泰兴道中》:“县郭连青竹,人家蔽绿萝。地偏春事少,山迥夕阳多。暗水披崖出,轻舠掠岸过。传呼细扶舵,吾老怯风波。”延令村成为县治后,初筑为土城,尤袤任县令后整修城廓,增筑外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大举南侵,泰兴“以有城得全”。

  元末战火,泰兴城“垣堞残毁”,明初恢复重建,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城池最终落成,建成后的城池状如西瓜,俗称西瓜城。西瓜城外城河如巨龟,内城河似灵蛇,民间又称之为龟城。泰兴城与众不同,设有五个城门,相传当时朝中一位高士经过此地,发现泰兴城龟蛇合体,有玄武之相,故而建议当政者在城西南开辟小西门,以破风水。此后,民间流传歌谣:“三山不出头,淮水向西流。文官不拜相,武官不封侯。”

图片

泰兴市博物馆“瓜城”模型

  历史上泰兴境内山水现象奇特,城内有三座土山,因皆高不过五城门,故而有“三山不出头”之说。旧时,泰兴属淮水系,因陆地东高西低,原本东流之淮水,进入县境遂折而南流汇至环城河,再由北水关入内城河,蜿蜒西流出西水关入江,形成了淮水西流的特有现象。

  与众不同的自然景观孕育了独特的古城风貌,泰兴先民独具匠心的筑城智慧无不令人惊叹,垒土成山,疏流成池,街水相依,路桥相连,古城流传民谣:“泰兴城,好风光,十样景,听我唱。一鼓楼,二水关,三井头,四关厢,五城门,六角桥,七星池,八善堂,九条巷,十院寺。劝诸君,莫记忘。”

  走进古街巷道,触摸历史印记,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这一切无不成了泰兴游子难以忘怀的思乡记忆,亦成了古城人茶余饭后叨叨不休的共同话题。古老的泰兴,城美江美,胜迹累累,在历代文人笔下,一幅幅壮美的画面熠熠生辉,明初泰兴诗人朱昶曾作《江城八咏》:船港春潮、柴墟夕照、姜溪牧笛、骥渚渔灯、东郭朝阳、西江暮雨、孤山帆影、沙埠芝香。万历年间,知县陈继畴又作《增咏四景》:腾蛟啸月、飞虹跨马、广福疏钟、庆云清梵。“古十二景”虽然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在泰兴人的记忆中却成了永远抹不去的美丽图画。

  泰兴先民多为外来移民,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两宋之际,北方士族落户泰兴,开枝散叶,耕读传家,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兴起,诞生了一批名门望族。例如,山东曲阜孔子后裔孔若罕偕子至泰兴老龙河,爱其风土,遂居于此“授弟子业”,始开泰兴之文风;“北宋五子”之一张载的后裔,自河南迁居城内大孝里(今仙鹤湾),累代簪缨,科第接踵。第二次人口迁徙发生在明初,朱元璋“驱逐苏民实淮扬两郡”,史称“洪武赶散”,泰兴大多数姓氏都是这一时期从苏州迁徙而来的,至今民间仍流传“睡觉”的代名词“上苏州”。第三次人口迁徙发生在清末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泰兴基本未受战乱影响,安徽及江南一带的士民、世族纷纷逃来避难,此后一批文化世家在此崛起。

图片

仙鹤湾(“北宋五子”之一张载的后裔迁居地)

  由于人口的迁徙交融,导致地方文化的南北并蓄,也养成了泰兴人兼具“北刚南柔”的独特个性。历史上泰兴籍从政者多为言官,仅明清两代任职御史、六科给事中的官员多达16人,他们敢言直谏,刚正不阿,名垂青史。例如,明正德年间监察御史张羽,因不满宦官“八虎”的猖獗乱政,写下著名的《劾刘瑾疏》;清初给事中季开生,因谏阻顺治江南选美被流放尚阳堡而死,被誉为“清朝第一谏臣”。

  泰兴民风淳朴,崇尚仁孝忠义。例如,被载入《宋史》的顾昕便是孝道的典范,他五十年如一日侍奉寡母;明初茅大方,辅佐建文帝,尽忠就义,全家遇难;清末“江苏五才子”之一的朱铭盘,叫板袁世凯,写下《万言绝交书》,名闻一时。

  泰兴自古崇文重教,旧志载:“全省文风以通属为最,而泰兴又为通属各县之翘楚。”至今尚存的历史文脉有泰州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孔庙大成殿、省级文保单位襟江书院。其中襟江书院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院内珍藏有清代大书法家、四川学政何绍基书写的《襟江书院记》碑,以及王澍的《虚舟千文十种》石刻。

  历史上泰兴科举出仕者甚众,自宋始有记载的进士多达78人,其中不乏煊赫一时的名臣显宦。如:北宋泰兴从政第一人潘及甫,“一门两代八进士”;明初吏部尚书翟善,“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被朱元璋誉为“与寇准同风”;明末福建巡抚朱一冯,驱除强虏,收复澎湖列岛,被称为“海上立功第一人”;清初藏书大家季振宜,穷十年之功编成《全唐诗》;乾隆皇帝钦赐武进士第一人的张兆璠,官至总兵之职。

  近现代新式教育开启之后,泰兴更是涌现了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名家大师,如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丁文江、喜剧大师丁西林、水利专家郑肇经、传记文学家朱东润、小说大家陆文夫、“嫦娥二号”总设计师叶培建等。

  另外还有,革命战争年代,隐蔽战线英雄沈安娜,打入国民党中央党部14年从未暴露,被誉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抗美援朝战场上,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位特级英雄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的豪言壮语至今依然振奋人心。

  千百年来,勤劳朴实的泰兴先民钟情于这方土地,深爱着自己的家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让贫瘠的土地结出丰硕的果实。历史上,泰兴以盛产猪、油、酒闻名全国。宋时酿酒业初具规模,“岁征榷税八万缗(贯)”。明清时期,火腿栈、槽坊、油坊、碾坊、磨坊遍布城乡。民国年间,猪肉制品、白酒、植物油大量外销,泰兴火腿被誉为北腿,与金华火腿齐名,成为全国三大火腿之一。

图片

  泰兴素有“银杏之乡”的美誉,泰兴白果以“大佛指”闻名中外,产量和品质均居全国之冠,泰兴白果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享有原产地域保护的白果。泰兴银杏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历史,银杏栽培系统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境内历史自然景观——国家级古银杏森林公园是全国最大的古银杏分布密集区,“世界绝无,中国仅有”,被誉为“自然之奇迹,休闲之胜地”。

  泰兴文化遗产丰富,泰兴花鼓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泰兴花鼓为基础改编的舞蹈《丰收歌》曾在天安门广场演出;泰兴杖头木偶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是中国木偶三大流派之一,如今闻名中外的扬州木偶剧团前身即泰兴木偶剧团;泰兴木作至今名满东南亚,在其高超技艺的基础上开发的小提琴已成为泰兴市的一大产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七成,泰兴也成为全球最大的提琴生产基地。

  在反帝反封建的道路上,泰兴因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而闻名全国。1926年初秋,泰兴第一位共产党员沈毅在刁家网成立中共江浙区泰兴独立支部,1928年发动“五一农民暴动”。1940年著名的黄桥战役中,新四军在陈毅、粟裕的指挥下,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一曲体现军民鱼水深情的《黄桥烧饼歌》从此响彻大江南北。1946年,“苏中七战七捷”的第一枪在泰兴宣堡打响,如(皋)黄(桥)路战斗取得了收官之战的最后胜利。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在泰兴江面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紫石英号事件”,终结了西方列强在中国横行百年的舰炮外交。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改革开放以来,泰兴人民斗志昂扬,砥砺奋进,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泰兴已成为全国百强县(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提琴产业之都等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百万泰兴人民将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凝心聚力,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努力建设美好家园,擦亮泰兴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