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泰州文脉
“坚”“清”“情”——郑板桥的为官之德
发布时间:2024-04-28 15:18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郑板桥的诗书画有“三绝”之称,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代廉吏,他为官十二载,用“坚”践行为民初心,用“清”“情”付诸行动履行为民承诺。其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成为千古流传的爱民心声。


坚定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的这首《竹石》通过托物言志,描写并赞美生长于“破岩”逆境中的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生命力,用破岩之竹表达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和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而这种乐观坚定也正是郑板桥优良官德的一种具体表现。

  坚持人民立场。郑板桥出身于广大劳苦百姓中,经历了各种磨难凄苦,饱尝人间辛酸。他的人生历程颇为坎坷,面对家境贫寒,面对父母、妻子、儿子相继殒命而去,饱受磨难的郑板桥从不向现实低头,而是发奋埋头苦读,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三朝登三阶。他的一生起伏不断,颠沛流离生活再加上饱读诗书的成长之路,让郑板桥洞察人间疾苦,真正了解到社会底层民众的真实境遇。他的成长经历,使他的命运牢牢地与广大的劳动群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这也决定了他日后为官时的坚定立场:为老百姓谋福祉。这种坚定明确的立场正是他能成为一个爱民如子、清正廉洁的好官的根基所在。

  坚定理想信念。郑板桥坎坷的人生历程,让他看透世情世俗,凭借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下定决心要成就为民事业。郑板桥做官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追求“立功天地,字养生民”“为国治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他不满足于独善其身,而是立志兼济天下。他在范县、潍县为官十余年的过程中,确确实实是为当地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好事,施行了不少惠民政策,为呵护黎民百姓而做官,即便在黑浊的清朝官场中依然坚定自己最初的信念,毫不动摇,始终践行为民承诺。“咬定青山不放松”这一句便是他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和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的深刻写照。

  坚守为民初心。郑板桥到潍县上任不久后,就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对异常艰难的局面,他并没有畏惧退缩,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抗灾救灾的有力措施。在百姓最危急的时刻,郑板桥决定开官仓放粮,并振聋发聩地说出了“有遣,我任之!”,最终“擅开官仓”为百姓发粮,拯救了潍县万余人的性命。即使面对着内外的层层压力,他依旧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抗灾救灾态度坚决,带着“咬定青山”的毅力和决心,措施得当有力,才使得处在水深火热中的潍县人民最终渡过了难关。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官场黑暗腐败,郑板桥为民做的实事,在当时看来就是不合时宜的作为,但他为了老百姓,面对着各种攻击他的流言蜚语及官场打压,没有一丝的胆怯,一丝的退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为民请命,哪怕丢了乌纱帽也无所畏惧。很明显,他所咬定的青山,就是他恪守的“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泽加于民”,就是他为人为官处世的信念原则。他所坚守抱定的这种以民为本的人生观,任千磨万击,风吹雨打,都始终坚定不移,未曾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曾把《竹石》这首诗的前两句改成了“深入基层不放松,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的要求,要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深入基层,热爱群众、依靠群众、扎根群众、服务群众,牢固树立为民办实事的志向,增长为民服务的本领。

图片


画竹言志,一种清孤不等闲

  郑板桥一生喜竹爱竹,咏竹言志,他用“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来形容自己的画竹生涯,同时也展示出为官“清正”的优良官德。一直以来,郑板桥都将自己与贫苦百姓摆在一起,他觉得尽管自己身上穿的是官衣,但骨子里却还是原来的“旧板桥”,他从未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这种民本思想、为民情怀为他日后成为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打下了坚实基础。

  清廉为官心不改。郑板桥从政期间清政为民、廉洁奉公,显示出一名廉吏应有的清廉风范。当时清朝官场有所谓的“潜规则”,知县上任之后要经常与地方官绅权贵打交道,才能轻松任职,不被刁难。而郑板桥上任后却既不拜访权贵也不设宴结交,更是坚决不收受贿赂,开启了为官从政的“困难模式”。“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郑板桥始终不肯与各种丑恶势力同流合污,这正是郑板桥所遵循的光明磊落的人生理念。面对着“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世人观念,郑板桥为官期间本该可以“略微富贵”,而他却“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这便是对他为官清廉的最好的证明。

  清正为事志不移。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始终坚持清正为事。不管是在范县还是在潍县,他刚正不阿、公正无私,做出了表率示范。面对摆满山珍海味,名酒佳酿的官员聚会,面对发灾难财的贪官污吏,他写道:“原原本本岂徒然,静里观澜感逝川。流到海边浑是卤,更谁人辨识清泉”来表明对贪官的痛恨及自己做官为人的态度。他整肃官吏,知人善任,用“两袖清风敢碰硬,一身正气能压邪”的毅力啃硬骨头。他敢得罪人,不阿谀奉承,勤政爱民,秉公处事,不畏惧富商和权势,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敬畏,为范县和潍县老百姓所称赞和爱戴。面对权钱诱惑、流氓地痞和权贵之势,郑板桥如红菊一般魏然自居,他写道:“篱菊花开艳,经霜色更红,不畏西风恶,巍然独自雄。”在当时那样复杂的官场环境中,面对“不贪不腐不长久”的为官之道,郑板桥仍然能够保持为官初心,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清雅为人节不毁。郑板桥为官时关心民疾,抚民救灾,安于清贫,不为斗米折腰。他的清正廉洁受到统治阶级内部的嫉恨、排斥,但他却深得民心,得到众多百姓的爱戴和颂扬。当他61岁那年从潍县知县任上返乡时,无数乡民含泪送行。郑板桥内心深受感动,挥笔画竹题诗,赠给潍县的父老乡亲:“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这是郑板桥对潍县人民的离任交代,也是他光明磊落、清廉淡泊、清雅为人的人生态度的最好诠释。在他罢官回到扬州后的一次文人集会上,“扬州八怪”之一李鱓撰写了一副对联赠予他:“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这里面既道出了郑板桥的官场生涯,又高度概括了他在诗文、书法、绘画方面卓越超群的艺术造诣。或许,也正是因为郑板桥有如此高雅的追求,才使他避免了与其他官员同流合污,成为当时官场宦海的一泓清流。“廉者,政之本也。”清正廉洁是为政的基石。清正廉洁是古今中外都为人们所肯定和赞赏的一种优秀品格,郑板桥清正廉洁的精神品质值得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学习。

图片

《墨竹图》


泽加于民,一枝一叶总关情

  当郑板桥写下“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诗时,就真切地流露出对老百姓的深情厚谊,表明他心系心念百姓的为民情怀。郑板桥之所以能够获得百姓的信任,正是由于他那爱民如子、忧民如己、惠民如亲的大爱之情,让他在小我与小家中实现了突破、成就了大我与大家的追求与跨越。

  深情里的爱民如子。郑板桥亲民爱民的种子早已在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哺育滋润下萌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劳动人民成为他矢志不移的志向。他向来重视调查研究,勤察民情。他认为体察民情并不是嘴上说说,而是要俯下身子,放下面子,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倾听老百姓的心声。在范县,郑板桥一反官场积习,脱下官服,不坐轿子,从不打“回避”和“肃静”的牌子,布袜芒鞋,就到田间地头察民情、问民生、解民忧。正如他在《喝道》和《自咏》中所说的:“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春雨长堤行麦陇,秋风古庙问瓜田。村农留醉归来晚,灯火千家望不眠”,表现了他尽职尽责、民同乐的高尚情怀。他还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惭愧自责地认为百姓贫苦是因为自己这个父母官没有当好。正是对老百姓的真情厚爱,让他在任职期间取得了良好政绩,为老百姓广泛称颂。

  温情中的忧民如己。当郑板桥看到家财万贯的富裕人家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而底层贫苦百姓种着贫瘠的山地,心中忧虑万分。他的这种忧民的思想和情感集中表现在他的一封家书《范县暑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他把农民视为“天地间第一等人”,彰显出了强烈的民本思想。同时,他的《逃荒行》《还家行》和《思归行》更是直接表现了他所看到的山东人民的悲苦和自己的忧民怜悯之情,他不仅思想感情上同情百姓,而且在实践中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这在当时封建官吏队伍中是不可多得的。其为官之道的核心就是儒家的仁爱,也体现了他忧民如己的温情。

  热情下的惠民如亲。郑板桥通过为老百姓办实事出实招,赢得了老百姓的“金”口碑。他将百姓视作自己最亲的人,休戚与共,同舟共济。在潍县抗灾救灾过程中,他不是单纯等靠要,而是放眼长远,积极开展各种生产自救,修建了潍县城墙等一系列惠及民众的公共设施,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并以工代赈,让老百姓有活干、有饭吃,能安居乐业保一方平安。郑板桥在潍县任上七年,其中竟有近五年的时间发生各种灾害。他开仓赈济,大兴工役,修筑城池,以工代赈,平抑粮价,开设粥棚,活民无数。在郑板桥的精心治理下,潍县日渐繁华兴盛。这是郑板桥惠民如亲,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最有力见证。在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为民之心、清廉之举、务实之行,方能赢得老百姓的认可和拥护,实现政治的稳固和国家的繁荣。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