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泰州文脉
海陵仓
发布时间:2024-08-06 11:45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西汉吴王刘濞开挖盐运河,除了有盐运的功能外,其实还肩负着运粮的重任。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刘濞的粮草从哪里来,在他眼中,海陵就是一个天赐的粮仓。于是,他下令在海陵建粮仓,囤积粮食。《太平寰宇记》载:海陵仓即汉吴王濞之仓也。

  这个粮仓到底建在哪里?在今天的姜堰区俞垛镇的叶甸仓场村中心南侧,1980年在那里立了一块石碑,碑文写着:

  古临海,夏商属扬州,春秋属吴,战国属越、楚,称海阳。秦属东海郡。汉元狩六年(前117)置海陵县,邑中盛产稻谷。《汉书》载:吴有海陵仓,仓为吴王刘濞所建。

  当代人认为这里就是吴王刘濞时所建的海陵仓旧址。仓场庄,原名叫顾家墩,西汉初年,这里只有7户人家,因其地势较高,水路发达,易于通过盐运河输送粮草,被刘濞的部下刘忠看中,刘濞遂决定在此建仓。刘濞在此建筑粮仓时,海陵到底有没有设县,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值得一提的是,“海陵”这两个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典籍中。枚乘在《上书重谏吴王》说:“转粟西乡,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而枚乘的这篇文章被收在《汉书·枚乘传》后面。从“海陵之仓”四个字来判断,我们更倾向当时的海陵已经设县。

  海陵仓建好,吴王刘濞的底气就更足了。但是,他只是善于储备粮草,却不善于保护粮草,结果两军刚刚交战不久,他的粮草就被周亚夫截断了。失去粮草的刘濞,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刘濞失败后,海陵仓应该没有被毁,因为战争不到3个月就结束了,无论是刘濞,还是周亚夫都没有必要毁。而且西晋的左思在《吴都赋》里再次提到了“海陵之仓”。八百年之后的唐朝,骆宾王在《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写道:“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这时的“仓”不一定特指海陵仓,但海陵仓一定是其中的一个著名粮仓,或者专指“海陵之仓”这个典故。

  海陵仓留给历史最后一个遥远的背景,定格在元末明初。公元1353年,泰州白驹场的盐民张士诚,“十八条扁担起义”,从里下河一直打到江南。他的部下有位将官名叫夏思恭,便在海陵仓设粮站。

  张士诚失败后,海陵仓就被朱元璋给撤了。朱元璋称帝后,下令将海陵仓改名为“仓场庄”,粮食仓库改为“祖师庙”,并派一个名叫法静的和尚做主持,招收小和尚,名满天下的海陵仓最终沦为一座小小的庙宇。

  刘濞死后,吴国也就被废除了。前元三年(前154),汉景帝特意选派忠厚老成的汝南王刘非到吴国故地任江都王。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江都王累积的财富又到达了一个高峰。然而历史总是那样惊人的相似,刘非的继承者刘建也学起了刘濞,与别的诸侯王密约,图谋造反,结果失败自杀身亡。

  汉武帝登基后,于元狩二年(前121)下令废除江都国,改为广陵郡。元狩六年(前117),汉武帝又下令设置临淮郡,下辖有徐、取虑、淮浦、盱眙、犹、僮、射阳、开阳、赘其、高山、睢陵、盐渎、淮阴、淮陵、下相、富陵、东阳、播旌、西平、高平、开陵、昌阳、广平、兰阳、襄平、海陵、舆、堂邑、乐陵29县。海陵县名列其中。

  元狩六年(前117),可以说是泰州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开启了海陵崭新的一页,从此有了自己的名字与疆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与文化。

  盐运河,孕育了一座城。泰州城的历史,也就随着这条盐运河而开始了。

  一条盐运河赋予这座城市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沟通串联,内延外拓的广阔气度。从此海陵城不再局限于海边一隅,它便利的水上交通,让更多的人走了出去,从而站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他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