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泰州文脉
江南四大民居之一——泰式民居
发布时间:2024-02-04 12:12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伊始,将江南等地居民移迁泰州,并修复州城,营建州治,疏浚河流,鼓励农垦。此后的六百多年中,泰州从未遭受兵燹之灾。于是大量不可移动的文物,尤其是建筑物得以幸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明清泰州古城风貌犹存。城区街河并行,古建筑随处可见。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保存明清古民居最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古朴实用的“泰式民居”已经与江西景德镇赣式民居,安徽歙县黟县徽式民居,江苏吴县苏式民居相媲美,并称为江南四大民居。

  让我们一起走进泰州古民居,看看被誉为“活的记忆”明代泰式民居,留住我们的城市乡愁。

图片

泰式民居,一进再一进都别具匠心

  幽长深邃的巷子,斑驳的墙瓦,老旧的门槛,磨损的雕栏画栋,印刻着似水流年的痕迹与沧桑。

  泰州古民居简朴而又不失端庄,简单却又实用,它们立在风雨里历经数百年,依旧那样素净美丽。灰青色的影壁、精美的砖雕、静谧的庭院、青翠欲滴的修竹、麻石铺路的巷子无不在烟雨里拉长了人们悠久绵延的记忆。

  坐落在江淮之间的泰州古民居,宛如一袭素衣的女子,枕着清凌凌的小河入眠,在晨曦中听风倚柳、在夕阳中临水照花,独守着这一世的繁华与落寞。川流不息的雨水沿着那些连绵起伏的青砖黛瓦,不经意间就流入那些古民居人家。

  顺着雨水进入庭院里,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会客的厅房,中间摆放一张八仙桌,旁边两把古朴素雅的红木椅;再进便是主人卧室,再一进便是后院,后院往往留有便门通向街巷,方便主人外出。泰州古民居在设计时注重实用,一进再一进都别具匠心,不但展示着居所的深邃,也展示着年代的绵延和变更。

  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居住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便已然可以体会到生活的精致与流淌的诗意。春天的海棠,盎然盛开,裁冰琢玉,风姿楚楚,将春风早早迎进了庭院;炎炎夏日,一树鸣蝉,为庭院写下了最生动的绝句;那墙角的芭蕉,却在秋天的雨声中,让人触摸到心底的悲凉;冬日里泡上一杯大麦茶,看片片雪花在庭院里肆意地飞舞,置身其间,恍若隔世,远离尘嚣。

图片



泰式民居,产生“百姓日用”思想

  每一座古老的民居都写着一段辉煌的历史、装满一屋动人的故事。徜徉在其中的大院和小巷,仿佛回到了历史的长河。

  明万历四年(1576)始建的崇儒祠,仍旧庄严寂静地立于五一路上,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一段历史。泰州是“泰州学派”的诞生地,泰州也曾是王艮讲学的地方,崇儒祠正是为了祭祀这样一位伟大的先贤而设,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座老宅见证了那段岁月,见证了人们对于先贤的尊敬与敬仰。而王艮本人也就是在这样的泰式民居里,穿着朴素的长衫,站在庭院里,思索着那些民本思想。

  也许,正是泰式民居启发了他,让他深深体会到实用的价值,从而触发他提出自己“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老百姓每天的饮食起居,不正是大多数人一辈子在做的事情,而这不也是最容易被思想家们忽视,却又最真实,最实用的思想么?泰式古民居里的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慢慢产生了一种平民的思想,这思想慢慢扩散开来,成为当时最为先进的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思想的进程。

  所谓见微而知著。走在古民居的院落间,你不经意就会被一个小小的壁龛,一块经过雕镂的白石所吸引,它们显示着古民居建筑独有的精细与巧妙,它们不仅仅只是一个个实用的物件,而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杰品。

图片

泰式民居,朴实淡雅成为主色调

  在明代,泰式民居逐渐有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与理念,一批批朴实淡雅的民居逐渐成了城市的主色调。现今遗存下来的代表性古民居,主要有以下几处:

  蒋氏民居。位于税东街112号。宅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宅主蒋科,明隆庆二年(1568)进士。宅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西侧一组明代建筑,前后三进,第一进楠木厅,硬山屋面;第二进穿堂,穿斗式;第三进柏木楼,两层,硬山屋面。东侧一组为清代建筑,有大门、方阁、厅屋、花园等。东西两部分间有火巷相隔。占地面积1570平方米,建筑面积605平方米。1982年公布为江苏省第三批文保单位。

图片

  宫氏住宅。位于公园路104号。宫氏为明末清初泰州望族。曾有一门五进士三翰林之说。宅现存建筑分布在东西两条轴线上,各前后四进,占地面积1483平方米。东部主体建筑,从前往后为厅屋、穿堂、堂屋。1995年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保单位。

  汪氏住宅。位于季家院25号。系明代建筑。厅屋后尚有镌刻明万历丁已(1617)纪年水井一口。现有门厅及厅屋、堂屋各一座,占地330平方米。门厅面东。东边为厅屋,南向,硬山屋面。堂屋在西北,南向,硬山顶,一明两暗布局,隔间用屏门。1995年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保单位。

  陈氏住宅。位于公园路33号。陈氏乃泰州望族,有一门八进士之说。宅建于明末,存堂屋。1986年公布为原泰州市第一批文保单位。

  程氏住宅。位于八字桥北街14号。始建年代无考,系明式建筑。清乾隆年间归光禄寺卿程盛修所有,又称程公馆。宅南向,占地90平方米,现存厅屋。1986年公布为原泰州市第一批文保单位。

  梅兰芳纪念馆北侧朱氏住宅。原在东进路173号副3号,明代建筑,清初归朱氏。2000年按原样迁移复建。1986年公布为原泰州市第一批文保单位。

  府前街明代住宅。位于府前路80-5号。前后有照厅、前厅、后厅三进,前厅左前方有东向垂莲砖雕门楼,后厅为抬梁式明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七檩。1993年公布为原泰州市第三批文保单位。

  以上这些明代住宅,无不彰显着一座城市悠久的历史。还有一些民居在《泰州志》“文物篇”里有记载:明嘉靖初年的“立城”社学民居,八字桥北街的程公馆,海陵北路的绿雨楼配房,以及华居泰州之首的清代周氏住宅,五一路李氏住宅、田氏住宅,涵西街支氏住宅,南通路吴氏住宅,海陵北路钱氏住宅……这些朴实淡雅的明清民居,是泰州先贤“百姓日用即道”思想的一种呈现。


泰式民居,是一座城“活的记忆”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让城市,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一个美丽的词汇,它代表着人类眷恋故土的永恒情感,它是沉淀在心灵深处不可替代的挚爱与留恋。然而,随着市场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也日益凸显,一些地方在城乡建设中忽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致使大量乡村传统文化遭受破坏,甚至走向消亡。

  一个地方的古民居往往就是属于一座城市不能够复制的历史印记,是属于“活的记忆”。如果一座城市没有了古民居的存在,那么,这座城市的历史就会黯然失色。古民居不仅应该成为一道文化景观,更应该释放其中的文化情怀,成为留住乡愁的重要标准。

  那么,要留住我们的乡愁,就必须保留住这些不可复制的古民居,它们属于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也是留住乡愁的重要组成元素。因此,保护古民居,将会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守得住城市的根,这座城才会彰显厚重的底蕴。

  泰式古民居的简朴、节俭,是泰州人内心里所崇尚的品质,而这样的朴实却又不失淡雅的韵味,正是透过“泰式民居”的细微末节来向世人展示。

  门楼上方精美的砖雕,侧面砖墙上的“废纸箱”,无不彰显着古民居的淡雅与实用。它们在岁月里历经了百年沧桑,却依然对当今的人们有着启示作用。这些建筑里深深融入了先贤们的思想与智慧。

  俯瞰整片泰式古民居,你会被它整齐划一的布局结构所迷倒。每一处古民居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一个又一个的方格子天井里,不知有多少人曾在其中遥望天空,冥想人生。最为动人的莫过于那些天井里长出来的香樟树,它们像王艮的思想一样,穿透封闭的院落,伸向空中被人们仰望,成为泰式民居最美丽的风景。

  古民居之间的麻石铺街,更是承载了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风貌,人们在这条小街上留下了无数的印记。经过岁月雨水的打磨,那些印记逐渐褪去,只剩下一块块长长的麻石让人追忆。悠长纵深的麻石铺街见证了泰州古民居的前世今生,也见证了人世间的兴废更迭,它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一座城市文明的象征。

  当现代流行色成为城市的主体,掩映于现代建筑中的古老民居,就以一种平易、简约的特殊话语流韵在岁月的风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