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泰州学派
明清思想界的“异类”——泰州学派
发布时间:2023-10-16 10:46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出生于1483年,在时间上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同处一个时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在内部封建制度衰败和外部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背景之中,平民百姓逐渐有了追求个体自由的声音,这时,王艮所代表的泰州学派应运而生。之所以称它为“异类”,是因为泰州学派的思想具有很强烈的反叛主义精神,在当时看来是有些离经叛道的,有些观点甚至与主流的儒学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但它的思想却能够在平民百姓中广泛传播,它所提倡的如主张圣愚平等、主张男女平等、不对君主愚忠、存人欲等思想是有突破封建专制对人心、人性的控制,对人民群众个体权利的觉醒有着深远的影响。

图片

对圣人的定义

  泰州学派最有名的主张就是:百姓日用即道。在儒学中圣人的定义是才德全尽之人,是所有读书人毕生追求想要达到的目标。而王艮认为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他认为圣贤并非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的;圣贤的定义也不是死板单一的,圣人与普通百姓的差异仅仅只是对自身存在的道知与不知。先知、后知是与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有关,知与不知可以相互转换。所以王艮在每日坚持不懈学习的同时躬身讲学,他一生献教,终而无憾,晚年多病依旧扶病就榻讲论。王艮的理想并非只是让少数人的利益是否实现,而是希望使每个人都能得其所需,建设一个人人皆贤、家家可受表彰的社会。这体现了中国早期民本主义的平等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封建专制中为统治者服务以禁锢百姓思想为目标的儒学产生冲击,让更多的人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得到觉醒与解放。发展到后期就是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独裁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指责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思想革命的火种就此被点燃。

图片

对人身的定义

  泰州学派以格物论为主体的身本思想,其部分内容的本身并未跳出儒学的范畴,如:反省自身、勤于修身等,通过检查自己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上反省自己的言行。但是与改良过后专为统治者服务的儒学思想不同的是,泰州学派思想认为身是本,国家是末,不能本末倒置。国家出了问题要从“身”上找问题。与此同时,王艮的身本思想也是尊身论。就比如说在论孝道上,大家都听过《二十四孝图》的故事,这是朝廷宣传传统儒学孝道的基本读物,其中就比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等,提倡的是牺牲自己来尽孝道。但王艮认为人们应当“爱身如宝”,他还专作《明哲保身论》一书对他所持的观点进行具体阐述。在他看来,尊身和尊道是统一的,只有尊身才能尊道。放在孝道上也是如此,只有保全自身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侍奉父母亲人。扩大到为官层面,泰州学派思想是否认“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观点的,它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不要为了对君主尽愚忠而作无谓的牺牲。这种要求爱惜自己身体即是最高道的思想一定程度上给了百姓挣脱儒家学说的理论依据,让人们发现了自我的价值,促进了自由主义思想的生根发芽。

对人欲的定义

  儒学中对人欲的态度大家可能都不陌生,那就是朱熹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人的欲望想法必须在儒家经典的封建伦理纲常的强制约束下。其实在早期儒家学说的主张中,提倡的是适当的满足欲望,凡事不能过度。但是为了方便统治阶级领导国家,统一人民思想,限制人的主观能动性,儒家对人性的要求逐渐就变了味儿,变成了必须灭人欲,儒家经典成了事情做对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泰州学派思想挣脱了儒家思想的禁锢,主张人的本性是自然而然的,尤其是李贽,他认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公开批判儒家学说。泰州学派主张对人的主体精神的弘扬,要充分发挥自心作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王艮认为人要有活泼自然的特性,反对一切外在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本性去行事。这不仅仅是人欲的解放,而是人的身体和思想的解放,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同时期的文艺复兴运动也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追求现世幸福,反对灭人欲。在人的情感上也能够体现出来,如《西厢记》《临川四梦》《红楼梦》,欧洲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人性精神就此产生,为后人传唱至今。

图片

  泰州学派的主要思想,现在来看,具有个人权利启蒙的积极意义,它成功地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桎梏,在百姓中广泛宣扬其民本、民生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思想的解放。但囿于当时条件限制,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完全彻底,不过我们不能拿现代人的眼光看待历史,因为每个事件、每个人都有历史局限性,也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这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