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泰州学派
“百姓日用”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4-02-04 11:24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提出了“百姓日用即道”的民本思想,即从满足百姓日用需要出发,要施行仁政,顺应民心,维护和满足百姓的愿望。这是泰州学派所倡导的平民化儒学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内核,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彰显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

一、泰州学派“百姓日用”民本思想的精神内核

  “百姓日用”最早出自《易经》:“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鲜矣。”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在批判和继承传统儒家思想、修正和发展王阳明思想的基础上,竭力主张“百姓日用即道”的民本思想,以“百姓”作为主体,将“日用”作为“道”的主要内容,希冀在追求“愈平常愈本色”“愚夫愚妇与知能行”的儒学平民化过程中,实现伦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揭示精神本源:以日用为道

  “道”自古有之,一直被尊为“圣人之道”,即“正道”。这是符合传统理念、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秩序的思想学说。那些与统治阶级利益背道而驰、主张维护百姓利益的思想学说,则被称为“异端”。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打破了“天道”约定俗成的传统禁锢,提出了“圣人之道,不过欲人皆知皆行。”“百姓日用条理处,即圣人之调理处。”“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等论断,把“百姓日用”视为判断“正道”和“异端”的标准,颠覆了“正道”与“异端”的传统观念。他们认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等活动是稀疏平常的,并未有高深莫测之处,上至大儒至圣,下至普通百姓,不仅能知能行,且天天付诸实践,这才是“正道”。反之,经典中的那些形而上学的教条和理论,玄而又玄,人民群众对此不能知且不能行,可谓是真正的“异端”。简言之,泰州学派将“道”从束之高阁、不可高攀的抽象之物转换为生动活泼、随时可及的百姓日常,不再把儒家的价值当做士大夫经过复杂修养过程才能达到的境界,而把它作为百姓日用中就已实现着的、表现着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泰州学派“百姓日用”民本思想揭示了“道”的本源问题,是建立在“自然为宗”的基础上的,是从人性等同天理、天理本就自然引申出来的,割裂了传统观念的掣肘,赋予“道”以“百姓日用”的创新内涵,重构了思想理论,丰富了哲学内涵。

突出价值旨向:以平等为望

  作为一个初步觉醒的知识分子,王艮追求政治平衡,提出的“百姓日用”民本思想极为注重人的主体意识,看重人的主体地位,强调要顺应人的心理需求和发展规律,希望统治者把“百姓”之“身”放到主体性地位上。因此,这一思想的价值旨向在于民本。在泰州学派“百姓日用”民本思想的理论架构中,“百姓”是一个大概念,强调的百姓日用实际说的是人的日常生活,着重是把一般平民放到了与其他所有人平等的地位,期望统治者能够关注平民的利益,体现了一种为老百姓争取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的思想。“百姓日用”作为“正道”,是与其所提倡的“万物一体之道”一脉相承的,是包含帝王在内的天下万众行动的指导思想。如王艮主张“昔者尧舜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孔子不得颜、曾为己忧,其位份虽有上下之殊,然其为天地立心、为民立命,则一也。”即社会上的人身处不同的地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作为整体而言,人都平等的。因此,要构架“万物一体之仁”和建立“万物一体之政”。这正是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民本思想的内核之所在。由此可见,“百姓日用”民本思想的根本旨向在并不局限于普通老百姓的社会上的所有人,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平等观的深刻展现。

提升致知之法:以即事为学

  泰州学派“百姓日用”民本思想认为“百姓日用即道”的目的是“以日用见在,指点良知。”如前文所言,泰州学派倡导的“道”并非事物的外在具象,指向的是事物的内在本质。比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童子捧茶、农夫耕田等现实行为,他们在“百姓日用即道”思想中展现的并不是行为本身,而是蕴含在其中的“道”之本体。泰州学派认为百姓日用之“道”与万物中的“理”是一致的,都是通过现象展现出的内在规律和道理。比如,王艮提到的“童仆之往来”之现象,他不是阐明这个现象本身是“道”,而是透过这个现象揭露了其所折射出来的人们生活的自然规律。换言之,“百姓日用即道”是以“百姓日用”为抓手,进一步阐明内蕴之“道”,进而阐明“良知”的本质特性。因此,从王艮到王襞再到王栋等泰州学派的代表们都强调“道”表现在百姓的知和行上,学道应该在百姓日用中学道,即“即事是学”。如何在百姓日用中学道呢?王艮强调在事中学道,认为事物之理存在于事物之中,要求学者注重从日常生活的生产实践中去学习道。王襞也强调只有从日常生活的生产实践中去学习、去探求,才能够获得知识的道理,获得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和把握。简言之,学真理,就要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去,在具体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学习,因此,即事是道又是学。当然,泰州学派并不是提倡只专注于“日用之学”。“日用之学”不是孤立的存在,也需要与“本体”之“致”联系起来。换言之,日用之学只有与书本学习结合起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扎根于百姓实际生活中,并通过思考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求得良知,这才符合学习规律。

图片

二、泰州学派“百姓日用”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泰州学派“百姓日用”民本思想打破了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封建专制思想和文化观念的禁锢,冲破了传统宋明理学的掣肘,呈现出平民化的特征,给后世留下了追求真理、开拓创新、心怀天下、关注民生等丰富的精神滋养,具有不可比拟的现实意义。

以民为本、安民乐民的社会理想

  面对明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最大的理想就是出现“羲皇景象”,建立“羲皇世界”,以使人民生活安定,各得其所。为此,他擘画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伟蓝图,特别注重平民百姓的经济作用,希望统治者能够在行仁政、做仁事、修仁心上下功夫。王襞继承了王艮亲民的思想,积极主张“民安而天下治”,强调统治者要以民为本,心怀百姓,施以仁政。王栋继承和发展了王艮和王襞的思想,从现实角度出发,提出了如何将仁“施之于用”的问题,强调统治者要按照仁义道德的规则办事,要行“圣人之道”。一要“明明德”,不仅要明德于天下,更要著之于日用之间,将“良知”作为“明明德”之本,与天下国家、日用事物结合起来,要做到知行合一,从而更具务实性和可操作性;二要亲民,三要止于至善,从道德人伦和社会利益出发去规范统治者的行为。简言之,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强调的是顺应人的心理需求和发展规律,把百姓放在主体性地位上。藉此,泰州学派从平民百姓最为关心的生活开始,以“百姓日用”为中心向其他领域延伸,揭示了下层百姓的生活状态,凸显了“百姓”的主体地位,彰显了以民为本、安民乐民的情怀,对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性有较透彻的阐发。

  要而论之,泰州学派打破了宋明理学承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樊篱,关注民本、民生,视百姓本真生活为本体,强调人本价值,促进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晚明时期得到了全新的诠释和发展,可以说是以鲜明的平民性格为传统儒学平民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和形成了早期启蒙思想大潮。

心怀天下、追求平等的平民风格

  平等思想是泰州学派“百姓日用”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王艮到王襞再到王栋,都心怀天下,主张平等的思想。王艮认为良知就像天性一样是自然而然存在的,天赋良知人人具足且无多无少,良知良能是天生的,人人均等的。因此,每个人都是“生而知之”的,每个人都有悟道的能力,人在本性上是平等。在此基础上,王艮引申出圣愚平等以至人人平等的观念。王襞从“王道”社会的理想出发,希望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男女享有一切平等权利的社会。大胆提出了圣愚平等、男女平等的思想,积极主张平民百姓和统治者、男人和女人一样享有公平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他说“人心自善,本之天性,而甚灵且巧者也。此灵此巧,岂独丈夫为然,妇人女子亦同有是理也。”认为“妇人女子”在本质上、智慧上,“亦同有是理”,并不比男子逊色。男人与女人的潜能只是类型不同,没有什么大小之分。王栋重新熔铸乾坤世界的政治理想,希望构建“ 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的平等而和谐的社会,藉此达到人们“各安生理”、和谐生活的理想状态。

  总而言之,在泰州学派“百姓日用”民本思想的理论架构中,社会学基点是社会公平,彰显了主张追求平等的平民风格。公平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泰州学派的民本思想就是要求在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这种思想体现着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决裂,应该说是开了中国民主政治思想的先河,也是中国民主政治最早的萌芽。

有教无类、乐在学中的教育理念

  在“百姓日用”民本思想的理论体系中,不再专注于高大神圣的圣人形象,取而代之的是懂得日用道理的普通百姓,学道的主体也由士大夫阶层推广到了平民阶层。泰州学派提倡平民化的教育,把平民作为传道讲学的对象。为了适应平民特点,泰州学派主张教育内容简易化、通俗化,认为学问并非士大夫口中的大道理。泰州学派的弟子们走向民间,或周游天下,传道讲学,以启发市井愚蒙;或深入田间,与农民班荆跌坐,以偿道化俗为己任,践行着将官学儒学转化为普通百姓的日用之学的理想追求。如王艮把儒学加以改造并使之简易成平民儒学,他自称是“百姓日用之学”,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老幼贵贱贤愚,也是“合内外之道”的。他认为人性本善,且良知人人本有,自然活泼,纯粹至精,所以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条件和权利。

  要而言之,泰州学派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有利于引导思考教育的意义,启发深刻反思如何才能把关乎百姓日用的教育从声音文字快速转换成有效的行动,促进社会发展。

图片

三、大力弘扬泰州学派“百姓日用”民本思想

  泰州学派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倡导的“百姓日用”民本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永恒话题。步入新时代,面临着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和重大任务,我们可以汲取泰州学派“百姓日用”民本思想的精华,进一步提炼和展示蕴含其中的精神标识和核心价值,实现“百姓日用”民本思想的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发展,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和滋养作用,持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让泰州学派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让泰州城市文化立起来、强起来。

盘活文化资源,在赓续历史中厚植文化底蕴

  泰州学派倡导的“百姓日用”民本思想是植根于泰州文化命脉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基因,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要在传承保护中不断激发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要进一步“护真”,注重原汁原味,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最佳途径,切实加大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安定书院、崇儒祠等文化遗存的保护水平。坚持典型性保护与整体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推进挖掘、研究、传承工作。抓好现有法律法规落实的同时,做好地方文物法规的完善配套工作。加大对文物保护的经费投入,根据市场需求对泰州学派相关文物资源进行改造、重组和深度开发,真正把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下去。要进一步“挖根”,对“百姓日用”民本思想展开全面深入研究。通过哲学视角深入揭示文化背后的哲学意蕴,通过时代视角揭示传统文化的时代意蕴,更理性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使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元素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协调,不断厚植为民情怀和底蕴。要进一步“活化”,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运用互联网、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赋能,传承泰州学派内在精华,弘扬泰州学派时代精神,在开发利用中更好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让传统文化在活化利用中焕发光彩。

凸显文化特色,在深耕传统中提升品牌魅力

  文化载体只有打造成品牌,才能释放文化能量,产生巨大影响力。要全力打造泰州学派文化品牌,凸显“百姓日用”民本思想内核,以民本文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品牌文化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文化赋能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守住文化“质”高点,擦亮品牌底色,提升品牌魅力。一方面,立足“百姓日用”民本思想的突出特点,依托泰州学派的形成历程、弟子的讲学故事等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精神要义,以文化基因为“内芯”,以节庆活动为载体,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泰州学派文化品牌。同时,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结合其他泰州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厚历史底蕴,推进泰州文化资源的整合,形成整体的规模效益,在建设泰州学派“百姓日用”民本文化的“现场点”的基础上,串点成线,进一步擦亮泰州学派城市文化品牌,努力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泰州方案和泰州路径。另一方面,以塑形铸魂为核心,以思想内核为基点,守正与创新并重,结合泰州学派多方面成就,凸显出“以人为本”的文化基因,将相关文化遗产改造提升,打造高显示度文化标识,构筑泰州文化发展新优势,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为打造形神兼备、古今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聚焦文化创意,在宣传推广中增强影响力

  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启蒙学派,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要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突出宣传普及、融合发展和文化涵育,聚焦文化创意,创新文化传播载体,扩大泰州学派“百姓日用”民本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一是筹建泰州学派文献馆,高标准打造泰州学派网。借助AR/VR等新技术,实现精品馆藏、社教活动的互动式传播和沉浸式体验,使文物资源“活起来”,推动泰州学派等文化遗产等走向大众、广泛传播。二是以泰州学派学术峰会为平台,打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窗口。加强对泰州学派“百姓日用”民本思想的研究是弘扬泰州儒学精神的基础,扩大文化影响力的关键。要围绕“古为今用”主题,持续性办好泰州学派学术研讨会,做强南京大学泰州学派研究中心,建设学术交流网及学术研究数据库,提升泰州学派知名度,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成为广大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大餐。三是竭力发挥好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传播力,充分利用号抖音、小红书等新兴媒体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开展“百姓日用”民本思想的宣传与推广工作,不断拓宽宣传的途径,丰富宣传的方式,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泰州学派的故事,全方位、立体化提升泰州学派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增强渗透力和辐射力。同时,可以大力发展泰州学派等组织,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展现风采的文艺作品,创造出更好宣传“百姓日用”民本思想文化主题的宣传片,放大名家名作的带动效应,构建起宣传思想文化的新阵地和窗口,提升文化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