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泰州学派
激活泰州学派“百姓日用”思想的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4-08-14 17:35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泰州学派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思想流派,体现出明末时代的“人民儒学”精神气象,也成为了江苏文化的一张名片。泰州学派以“百姓日用”观照现实世界,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活力。泰州学派是一个怎样的学派?今天我们重温泰州学派,又能获得哪些新启示?


一、百姓日用即道:

泰州学派的文脉传承

泰州学派并不是“泰州人”的专属学派,事实上,在明代末年,泰州学派学人已散布全国,成为一个影响广泛的学派。据清末民初袁承业统计,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弟子遍及江西、安徽、浙江、湖北、山东等地,多达 487 人。其中,载入《明史》者20 余人,编入《明儒学案》者 30 余人。泰州学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开创阶段(16 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形成了独特的“淮南格物”论和“百姓日用即道”思想,是泰州学派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奠基时期。二是兴盛阶段(16 世纪 40 年代至 70 年代),泰州学派以王栋、王襞、颜钧、何心隐、罗汝芳等为代表,通过学术思想创新和各类讲学活动,使得泰州学派影响范围扩大。三是顶峰阶段(16 世纪 80年代至 17 世纪 30 年代),在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徐光启等人带动下,晚明社会掀起了文艺思潮和科学思潮,对明末清初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地域范围而言,泰州学派的学术思想传播以泰州为中心极点,以长江流域为主要扩散地,辐射到全国十多个省份,甚至走出国门传播到日本、韩国、朝鲜等东亚国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主张“百姓日用即道”,希望在追求传统儒学平民化过程中,实现传统伦理的生活价值。这实际上把“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儒家伦理更为提高一步,变成自觉的所能所知。孔孟之道和传统理学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成了普通百姓的日用之道,是儒学逐渐走向平民化的重要转折点。


二、百姓日用为本:

泰州学派的文化精神

泰州学派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特别是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提出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民本思想,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核心价值。今天研究传承泰州学派,应注重提炼和彰显文化精神,具体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尚根本,尊百姓。“坚持人民至上”是理论创新的根本立场和价值指引,回答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党的理论创新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有助于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使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泰州学派特别是王艮倡导的“百姓日用”向士大夫关于普通民众应当安分守己的传统认知提出了挑战,具有“思出其位”的气魄,把理学变成不仅是士大夫的学问,而且是普通百姓的日用之道,这同马克思主义的许多基本观点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泰州学派的学说及其实践,提升了民间、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影响了明清之际社会各阶层的文化心理。

接地气,有温度。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泰州学派的诸多学人中,从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罗汝芳的“赤子良心”说,到李贽的“童心”说,无不体现可贵的人情味。泰州学派讲学的对象或主导的教学活动参与者,多是普通民众。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未出仕任职而只在地方活动的阳明学运动的参与者,他们所讲的话语是非正统理学的民间话语,叙述方式由抽象玄理转向日常生活,形成了当时的接地气的民间儒学形态,对晚明以来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

融日常,化生活。就中国传统社会而言,那些处于社会上层的、文化程度高的群体,在价值观的养成上有一定的自觉性,而难的是如何推广到全社会,尤其是到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甚至不识字的普通群众中去,而泰州学派却做到了这一点。王艮出身贫苦,是从事盐业生产的灶户,但认为“夫子(指孔子)亦人也,我亦人也!”,认定学问源于生活,日诵《孝经》《论语》《大学》,使其思维大拓展,视野大开阔。泰州学派崇尚实践,反对引据经书、空论经义,主张行高于知、行胜于言。王艮经商致富后,把精力投入乡村治理,面对灾荒,又主动投身前线、赈济灾民,钱穆肯定其“化民成俗之功,不在阳明之下”。

致良知,重德行。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小商品经济繁荣,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仁义”的观点可以启发商品经营者关注自身的社会责任,同时有利于个人道德完善,人际关系和谐。在王艮看来,“满街都是圣人”“人人皆可为圣贤”,也就是“英雄来自人民,平凡铸就伟大”。泰州学派一再强调,应在“事”中行“道”,亦即在“事”的展开过程中来实现人的道德理想。王艮说:“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泰州学派崇尚“以事行道”并不是抽象的观念,它既体现于日常生活和经世活动中,也渗入于人与人之间的具体交往过程。


三、百姓日用不觉:

泰州学派的当代启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其中,“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的表述是在党的正式文献中首次提出,为我们对泰州学派进行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我们感到,传承发展泰州学派文化需要重点把握三个方面。

要有更强的责任担当。泰州学派让人民大众认识到,传统儒学伦理就在现实生活世界中,只是老百姓“日用不觉”。这种高扬主体精神和实践精神的文化品格,对我们今天推动泰州学派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启发。哲学思想或文化观念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的影响力。我们要更加主动地从文脉传承的历史视角、国家战略的宏阔视野,科学研究什么是“百姓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提供事实、方法和理论基础,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要有更高的价值定位。文化是城市的根脉与灵魂,泰州学派植根于丰厚的文化土壤,建构的以人为本的现代个体观念、提出的尊重个体生命和价值的理性诉求,为泰州这座城市注入了底蕴深厚、基础广泛的人文基因。我们要在泰州学派的民本思想中汲取营养,在汇聚群众智慧中获得新认识、作出新概括、形成新成果、推动新发展,努力打造具有鲜明识别度的城市文化品牌,在创造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中更好地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把泰州建设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明体达用”新高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日用不觉”新窗口。

要有更多的实践转化。泰州学派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厚的历史遗迹,具有文化传统转化为文旅融合的强大潜力。要坚持系统观念,深入探讨泰州学派的思想传承与现代转化,进一步挖掘、提炼贯穿在泰州学派中“百姓日用不觉”的文化价值,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通过文旅资源在形态和神态、传承和创新、开发和保护、设计与渗透上的深度融合,让躺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陈列在书架上的典籍动起来,先哲先贤的思想智慧进入当代视野,共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风采、展示永久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