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太谷学派产生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延续至抗日战争时期,时间长达百余年。创始人为仪征人周太谷,后期主要流行于扬泰、苏州地区,蒋文田、黄葆年等后期领袖为泰州人,故又被称为新泰州学派。太谷学派以儒家为主,兼收道、佛两家思想,同时又带有民间宗教色彩,被认为是“传统儒家学派的总结,现代新儒学的开端。”太谷学派强调口耳相授,很少有著作刊布流传。兴化韩明华先生,致力于乡邦文献收藏,收罗有太谷学派文献五种,弥足珍贵。 兴化韩明华君所藏太谷学派著作 旧本五种(下称“旧本五种”) 简述如下 《龙川先生诗钞》一册,一卷。旧刻本。是李光炘的存世著作之一。长243mm,宽154mm,厚6 mm,线订。草纸封面左侧手书竖写楷体 “龙川先生诗钞”,当是卖家自书或者请人所书。卷端首行顶格题“龙川先生诗钞”,第二行空四格题“仪征李光炘晴峰著”,第三行空十格题“受业门人王启俊、黄葆年敬校”。全集录诗232首,集后有王、黄二人所撰同跋云:“先生之诗,著作之余绪也,刻以代钞,与吾同学共讽诵焉。其有闻风而兴起者乎。呜乎,其犹未远也已。”据此可知此刻或是当日归群草堂弟子所用课本之一。“龙川先生”即李光炘,以其曾在江都宜陵筑“龙川草堂”讲学,后世学人尊称为“龙川先生”。李光炘(1808~1885),字晴峰,号平山,又号群玉山人。清末仪征县人,太谷学派二传南宗领军人物。同治六年(1867)“黄崖教案”爆发以后,辗转流亡泰州、如皋、东台之间。同治九年(1870)七月再迁至泰州徐家桥,定居于弟子王锦明家。光绪十五年(1885)十一月初三病逝于泰州,归葬于仪征青山紫泥窪。是其存世著作之一。 
《希平夫子语录》六册。旧抄本,是黄葆年存世著作之一。长230mm,宽140mm,总厚40 mm。线订蓝纸封面。“希平”是黄葆年的号,太谷学人尊称“希平夫子”。蓝纸封面,黄葆年(1845~1924),字锡朋,一作隰朋,号希平。清末民初泰州姜堰镇人,为太谷学派三传领军人物。光绪九年(1883)进士,历任山东临淄、滋阳、朝城、莱阳、滕县、福山、泗水知县。同治三年(1864)由蒋文田引见拜李光炘为师,光炘生前曾对人说:门下“有锡朋则讲学益明”,其《赠黄生隰朋》诗云:“可能他日为吾舌,不愧天生黄隰朋。”。1985年泰州图书馆所辑《新泰州学案资料》中有学界所称“泰州本《希平夫子语录》”,福建师范大学方宝川撰文认为“泰州本《希平夫子语录》”非黄葆年所撰,而是张积中《白石山房语录》下卷。笔者检阅抄本,可注意者有四:其一,抄本中的黄葆年自称作“小子”或“年”,前者如“呜乎,小子力小而负重任十余年,於今讲学归群又六年”;后者如“年从夫子行於水滨,……,夫子见而叹之,顾年而语之曰:是不易能也。”他称黄葆年作“希平”或“黄子”,前者如“希平曰”、“希平喟然叹曰”、“希平谓平孙曰”等;后者如:“黄子谓祝子曰……”其二,抄本中称李光炘为“夫子”或“平山”,前者如“希平曰:予闻诸平山,平山闻诸太谷曰:……”后者如“昔者闻诸夫子,夫子闻诸太谷夫子曰:……”其三,抄本后附黄葆年所撰祭朱莲峰、刘云搏、蒋文田、葆年长女、杨复真、陆法复、虞季真、姚椿、吴昌华、邢汝楫、张端复、蔡春源、吕复和、宋复元、周诗深、吕复慈、李瑞符、谢平原与江子若、解琳琅等十九人的18篇祭文。其四,书中多处“oo问”“oo曰”或“oo问oo曰”“oo”当是二字人名,又有“o也识之”“o也愚不肖”,“o”当是单字人名,这些“oo”“o”是否因为避讳或者其它原因,未详待考。据此,撇开未详待考部分,其余均是归群弟子所录黄葆年的语录无疑。 
《井眉居诗钞》(附《井眉居诗续钞》)一册,一卷。是高氏存世著作之一。民国十二年(1923)铅印本。蓝纸封面。扉页为现代篆刻大家泰州杨浣石的篆题,尾页左侧下有“子炳华敬校”。“井眉”是“瓶居井眉”的省语,语本西汉杨雄《酒箴》:“观瓶之居,居井之眉,处高临深,动常近危。”意思是说:犹如悬挂井边之瓶,稍动就会粉身碎骨,本是警醒酒徒之语,故苏轼诗云:“扬雄他文不皆奇,独称观瓶居井眉。” 高尔庚(1842~1908),字辛仲,一作星仲,清末民初泰州人,贡生。光绪八年(1882)与刘锷同拜李光炘为师,为太谷学派三传代表人物之一。“井眉居”当是高氏书室之名,取其处境危险之意。集前有同门好友黄葆年所作之序,序中盛赞高氏之诗“浑化”犹如清初诗坛泰州本土大家吴嘉纪。 
《双桐书屋诗钞》一册,一卷。旧抄本。是李泰阶存世的著作。录诗126首。线订草纸封面,上无题款,当是后来所补。长253mm,宽155mm,厚25 mm。首页右侧下方有印二方,上印见方20 mm,篆文“归群弟子”;下印见方25 mm,篆文“负事和印”;“归群”既可以理解为“黄归群”的省称, 也可以解释作“归群草堂”的省称,则“归群弟子”是指“黄葆年的弟子”或者“归群草堂的弟子”,笔者更倾向于后者。“负事和”当是抄写者或收藏者的姓名,其人生平未详。“双桐”语出三国魏明帝《猛虎行》诗:“双桐生空井,枝叶自相加。”后人室外栽桐,多以“双桐”命名书斋,诸如明人时敏有《双桐书屋文集》,清人李应莘有《双桐书屋诗䞉》,今中南海内的“补桐书屋”原有双桐,故乾隆《补桐书屋率题》诗云:“昔日今时犹历历,补桐书屋自双桐。”可知此处“双桐书屋”是李泰阶的书房名。李泰阶(1871~1927),字平孙,李光炘的长孙。李光炘去世后,泰阶从黄葆年受学,自此如影相随直至乃师去世,接踵主持归群草堂讲席,为太谷学派四传首位领军人物。 
《远香书屋诗钞》三册,三卷。旧抄本。是黄寿彭的存世著作。长310mm,宽174mm,总厚20 mm。此钞本不见方宝川主编的《太谷学派遗书》(三辑十七册)、泰州图书馆藏《归群宝笈目录》。据三册线订草纸封面左侧题有“远香书屋诗钞卷一(卷二、卷三)”字样,封面楷书,当是卖家自书或者请人所书;内页隶楷,当是抄者所书。每卷首页右侧下方有印二方,上印见方20 mm,篆文“归群弟子”;下印见方25 mm,篆文“负事和印”;其中卷一右侧下有墨书“天字”,“天”字写于下印下半居中;卷二下印右倒。卷一、卷二右侧顶格有““远香书屋诗钞卷一(卷二)”字样,表明卷三是卷二的下半部分。钞本卷一录民国二十六(1937)年所撰诗200首;卷二录其民国二十六(1937)年返泰后所作诗178首(含补遗13首)以及亲友唱和诗15首;卷三录诗余12首,偈8首,联语4联,杂文4篇,补上集诗12首。李泰阶有“春夜集远香室,见瓶壁插各种花,灯影照之,参错有致,同人均有作,室为黄君仲素读书处”诗,据此可知,“远香书屋”即黄仲素之书房也。黄寿彭(1880~1953),字仲素,黄葆年的次子,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老残游记》的作者、太谷学派著名传人刘鹗的长婿。继李泰阶为归群草堂第三任山长,既是太谷学派四传第二位领军人物,也是太谷学派最后一位领军人物。 
太谷学派是中国最后一个民间儒家学派,其学术活动时间自清嘉庆、道光年间至上世纪抗战爆发长达一个多世纪。其始创者周毂,字星垣,号太谷,又号崆峒子,安徽石埭(今安徽石台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周毂逝世,遗命弟子张积中还道于北,李光炘传道于南。咸丰七年(1857)张积中讲学于山东肥城黄崖山,创立北宗;同治二年(1864)李光炘讲学于宜陵龙川草堂,创立南宗。同治五年(1866)十月,“黄崖惨案”爆发,积中举家殉难,二百弟子从死,北宗几近覆没。南宗受其牵连,亦作鸟散。同治七年(1868)重九南宗诸子重集泰州,制定“牧马归群”目标,经黄葆年不懈努力,约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前后,学派实现南北合宗。光绪二十八年(1902)黄葆年辞官回乡,借居刁铺东皋草堂,四月下旬奔赴上海主持“愚园雅集”,当年秋天在苏州葑门十全街创办归群草堂,讲学传道,直至民国十三年(1924)去世,一时徒众多达万余人,开启太谷学派“黄门”时代。 或因泰州曾为学派南宗主要活动基地,加上后期集大成者黄葆年是泰州人,太谷学派又被称做“泰州学派”或“泰州教”,为与以王艮为代表的明代“泰州学派”相区别,又被名之曰“新泰州学派”。尽管今日“太谷学派”之名已为学界接受,但是泰州在“太谷学派”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旧本五种”涵盖太谷学派三代传人、四位领军人物、五位代表人物著作,《希平夫子语录》所记希平语录及其所附十八篇祭文,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二李、高、黄四部诗集(下称“四部诗集”)相当部分内容涉及太谷学派重大事件、重要集会、重要人物,既是诗人学术活动年谱,也是诗人心路历程简史,四部诗集之诗可以填补许多太谷学派发展历史“空白”,是以诗证史的不可或缺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四部诗集是诗,但是对于太谷学派研究而言,它们与《希平夫子语录》一样,其学术价值当然也是毋庸置疑的。 韩君是兴化韩家窑人,昭阳大德、东海贤人韩乐吾十六世裔孙。秉承远祖儒士基因,痛惜先哲著述散佚,访旧世家,过古书肆,入拍卖场,拱璧遗篇坠简,珍宝片纸残页,潜心蒐集乡邦文献三十余年,得以一已之力购藏包括嘉靖云间陆氏刻本《海陵三仙传》、康熙刻本《鸾啸堂诗集》、乾隆清晖书屋刻本《板桥集》等在内的三百余种近两千册古籍,其对泰州文化贡献,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旧本五种”是其得意收藏之一,尽管它们既非宋刊元椠,时下也有同类版本影印出版,但是作为旧抄本的原件,它的校勘价值及其文物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而韩明华君对于保留乡邦太谷学派文献之功也同样是毋庸置疑的。 日前,韩君携其所藏“旧本五种”见示,殷殷求跋。感其品之高、志之坚、行之艰、功之大、心之诚,草就是文,聊以塞命,并乞正于方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