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出身于盐丁家庭,贫寒的出身让王艮更知民间的疾苦,早年他随父经商,在奔波中不断学习和思考。
25岁时,王艮路过山东曲阜,拜谒孔子庙堂,仰慕不已,立志要做孔子一样的大教育家。他颇为自负地说:“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此后,王艮弃商、弃医,转而专心读书育人,立志要让小时候跟他一样读不起书的孩子,都有书读,知晓古今,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
自此,教育盐民的大计,便在王艮心中扎下了根。要办好教育,自己得有学问才行。王艮开始矢志于治学,广泛阅读儒家经典,虚心向人请教。他发现,孔子的教育其实是不平等的,他的三千弟子里面,落魄贵族居多,真正农民的孩子少。这让王艮觉得,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阶层局限性。
偶然的机会接触到阳明心学,王艮深受触动,但他并未拘泥于阳明心学,而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从而开启了泰州学派的篇章。38岁时,王艮离开了家乡,四处游学。当他听说王阳明很有学问,于是,穿着自制的五常冠,深衣前去拜访,递诗《初谒文成公诗二首》求见。
其一:
孤陋愚蒙住海滨,依书践履自家新。
谁知日日加新力,不觉腔中浑是春。
其二:
闻得坤方布此春,告违艮地乞斯真。
归仁不惮三千里,立志惟希一等人。
去取专心循上帝,从违有命任诸君。
磋磨第愧无胚朴,请教空空一鄙民。
见到王阳明,自以为满腹经纶的王艮起初并没有放下自己的身段,而是频频向这位哲学大师发问:“衣冠之辩”“君子思不出其位”“何为良知”。交手三回,互有胜负,但王阳明的睿智是王艮所未见过的。王艮很快拜在王阳明的门下,跟随王阳明潜心学习8年,贯通“心”与“良知”的学说。
王艮相信“心”大同于天下。他常说:“万物一体,宇宙在我。”当时,巡抚刘节、巡按吴悌首先向朝廷上书推荐他出来做官,他始终不从。这期间,他曾在南京、北京、泰州安定书院做过短暂讲学。王阳明去世后,许多弟子纷纷回到故里,开课讲学。
王艮治学觉民行道的一生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自修悟道期:从明正德二年(1507)至正德十五年(1520)。25岁时,他在山东行商期间,曾参拜孔庙,并决心勤奋读书;他常将《孝经》《论语》等经典书籍随身携带,随时向人请教义理。29岁时,他梦到“天塌下来压在身上,众人惊慌失措地呼救”,只有先生独自振臂托起天空,看到日月星辰错乱,又亲手将它们重新排列整齐,众人为之欢舞并表示感谢。醒来时,汗水如雨般流淌,顿时感到心灵通透,万物一体,宇宙仿佛尽在掌握之中,这种感觉愈发强烈,无法抑制。从此以后,无论是言语还是沉默,他都处于觉醒状态。这标志着“悟道的开始”,即王艮在学术上有了真正的领悟。
师从阳明期:自正德十五年(1520)起至嘉靖七年(1528),王艮慕名前往江西,拜王阳明为师。他的拜师之路颇具传奇色彩,起初心存疑虑,担心学术误人子弟,但随着对王阳明的了解加深,逐渐心悦诚服,开始坐在一旁聆听教诲,最终决定拜其为师,并深感懊悔。次日,彻底被先生的学说折服,正式行弟子之礼。
讲学行道期:从嘉靖七年(1528)至去世。嘉靖元年(1522),北上京师,宣扬心学,乘坐自己制作的“蒲轮”,高举“天下一个,万物一体”的旗帜,积极践行师说,此举在京城士大夫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阳明先生逝世后,王艮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泰州开堂授课,传授阳明先生致良知的思想,并且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学问的执着,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派以地名,地以派闻”。泰州学派作为唯一以地方命名的儒学学派,形成了独特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儒学的精英化倾向。王艮认为,“道”并非只存在于高深的经书中,也不是少数圣贤的专属,而是体现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穿衣吃饭、待人接物,这些平常的生活琐事,都蕴含着“道”的真谛。这种将“道”世俗化、平民化的思想,极大地拉近了儒学与普通民众的距离,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