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高举平民哲学的火炬
发布时间:2025-07-04 16:36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在历史的长河中,泰州学派宛若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思想光芒。该学派诞生于明朝中期,以泰州人王艮为开山鼻祖,在程朱理学兴盛的时代,泰州学派如一股清新之风,带来了全新的思想理念与价值追求。


王艮创立泰州学派

王艮(1483—1541),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人,出身于盐丁家庭,贫寒的出身让王艮更知民间的疾苦,早年他随父经商,在奔波中不断学习和思考。

25岁时,王艮路过山东曲阜,拜谒孔子庙堂,仰慕不已,立志要做孔子一样的大教育家。他颇为自负地说:“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此后,王艮弃商、弃医,转而专心读书育人,立志要让小时候跟他一样读不起书的孩子,都有书读,知晓古今,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

自此,教育盐民的大计,便在王艮心中扎下了根。要办好教育,自己得有学问才行。王艮开始矢志于治学,广泛阅读儒家经典,虚心向人请教。他发现,孔子的教育其实是不平等的,他的三千弟子里面,落魄贵族居多,真正农民的孩子少。这让王艮觉得,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阶层局限性。

偶然的机会接触到阳明心学,王艮深受触动,但他并未拘泥于阳明心学,而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从而开启了泰州学派的篇章。38岁时,王艮离开了家乡,四处游学。当他听说王阳明很有学问,于是,穿着自制的五常冠,深衣前去拜访,递诗《初谒文成公诗二首》求见。

其一:

孤陋愚蒙住海滨,依书践履自家新。

谁知日日加新力,不觉腔中浑是春。

其二:

闻得坤方布此春,告违艮地乞斯真。

归仁不惮三千里,立志惟希一等人。

去取专心循上帝,从违有命任诸君。

磋磨第愧无胚朴,请教空空一鄙民。

见到王阳明,自以为满腹经纶的王艮起初并没有放下自己的身段,而是频频向这位哲学大师发问:“衣冠之辩”“君子思不出其位”“何为良知”。交手三回,互有胜负,但王阳明的睿智是王艮所未见过的。王艮很快拜在王阳明的门下,跟随王阳明潜心学习8年,贯通“心”与“良知”的学说。

王艮相信“心”大同于天下。他常说:“万物一体,宇宙在我。”当时,巡抚刘节、巡按吴悌首先向朝廷上书推荐他出来做官,他始终不从。这期间,他曾在南京、北京、泰州安定书院做过短暂讲学。王阳明去世后,许多弟子纷纷回到故里,开课讲学。

王艮治学觉民行道的一生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自修悟道期:从明正德二年(1507)至正德十五年(1520)。25岁时,他在山东行商期间,曾参拜孔庙,并决心勤奋读书;他常将《孝经》《论语》等经典书籍随身携带,随时向人请教义理。29岁时,他梦到“天塌下来压在身上,众人惊慌失措地呼救”,只有先生独自振臂托起天空,看到日月星辰错乱,又亲手将它们重新排列整齐,众人为之欢舞并表示感谢。醒来时,汗水如雨般流淌,顿时感到心灵通透,万物一体,宇宙仿佛尽在掌握之中,这种感觉愈发强烈,无法抑制。从此以后,无论是言语还是沉默,他都处于觉醒状态。这标志着“悟道的开始”,即王艮在学术上有了真正的领悟。

师从阳明期:自正德十五年(1520)起至嘉靖七年(1528),王艮慕名前往江西,拜王阳明为师。他的拜师之路颇具传奇色彩,起初心存疑虑,担心学术误人子弟,但随着对王阳明的了解加深,逐渐心悦诚服,开始坐在一旁聆听教诲,最终决定拜其为师,并深感懊悔。次日,彻底被先生的学说折服,正式行弟子之礼。

讲学行道期:从嘉靖七年(1528)至去世。嘉靖元年(1522),北上京师,宣扬心学,乘坐自己制作的“蒲轮”,高举“天下一个,万物一体”的旗帜,积极践行师说,此举在京城士大夫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阳明先生逝世后,王艮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泰州开堂授课,传授阳明先生致良知的思想,并且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学问的执着,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派以地名,地以派闻”。泰州学派作为唯一以地方命名的儒学学派,形成了独特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儒学的精英化倾向。王艮认为,“道”并非只存在于高深的经书中,也不是少数圣贤的专属,而是体现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穿衣吃饭、待人接物,这些平常的生活琐事,都蕴含着“道”的真谛。这种将“道”世俗化、平民化的思想,极大地拉近了儒学与普通民众的距离,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

泰州学派的传承与发展

泰州学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开创阶段(16世纪20—30年代)。这一阶段,王艮形成了独特的“百姓日用即道”和“淮南格物说”思想,是泰州学派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奠基时期;兴盛阶段(16世纪40—70年代)。这一阶段,泰州学派以王栋、王襞、颜钧、何心隐、罗汝芳等为代表,通过学术思想创新和各类讲学活动,使得泰州学派影响范围扩大;顶峰阶段(16世纪80年代至17世纪30年代)。泰州学派在李贽、袁宏道、汤显祖、徐光启等人的影响下,在晚明社会掀起了文艺思潮和科学思潮,对明末清初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王艮及其创建的泰州学派广为人知,但提到泰州学派中的巨擘人物王襞,许多人未必知晓。他是王艮次子,对于泰州学派的发展与壮大,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1540年,王艮临终前,看着二儿子王襞说:“汝知学,吾复何忧!”又对其他几个儿子说:“汝有兄,知此学,吾何虑汝曹,唯尔曹善事之!”王艮对于王襞继承家学寄予厚望。

王襞9岁的时候,就跟着王艮游学江浙。有一天,王阳明让几百小学生们唱歌,大家都不敢,独王襞高歌自若。王阳明把他喊到身边来,惊讶地说道,我们浙江就没有这样杰出的孩子啊。又有一次,数十条野狗闯入学府,王襞神色不动,过了一会,那些野狗就委委而退。王阳明更加奇怪,对众人说:“此子器宇不凡,吾道当有寄矣。”14岁时,王襞精通音律,王阳明以玉琴赠与他,王襞辞而谢曰:“此王侯物也。”

在王艮的几个孩子中,王襞独得其父真传。焦竑在《东崖集序》这样评价王襞:“心斋子五人,东崖为其仲,学尤邃,今东南人传王氏之书,家有安丰之学,非确羽翼而充拓之,何以至此?”王襞作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以及泰州学派重要的创始人之一,是泰州学派思想的重要传承人之一。

王艮的杰出弟子颜钧,一生致力于讲学授徒,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泰州学派的思想。他的讲学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常常在田间地头、市井街巷与百姓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圣学可至”的理念。何心隐则进一步批判封建礼教的束缚,倡导建立一种平等、互助的社会关系。他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对当时的社会秩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李贽是泰州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以犀利的笔触,对传统的儒家经典、程朱理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提出“童心说”,主张保持人的纯真本性,反对虚假的道学。李贽的思想犹如重磅炸弹,在当时的思想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对后世的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州学派的思想内涵

泰州学派的主要思想包括“百姓日用即道”“淮南格物说”“身本思想”以及“乐学思想”等。

百姓日用即道。王艮主张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理。要求统治者把满足群众穿衣吃饭作为第一需要,把“百姓”和“圣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圣人的神圣世界与理想生活原则无异于普通百姓的日常世界与生活原则,进一步确立百姓日常生活为第一性的生活纲领。王艮把“圣人之道”与“百姓日用”等同,将王阳明“人皆可为圣人”的命题代之以“满街都是圣人”“晓得圣人即是自己”,在其儒学民间化运动中将儒学由士大夫文士之学真正变成不分身份的平民之学。

淮南格物说。王艮指出:“格物,即物有本末之论。身与天下国家一物也,格知身之为本,而家国天下为之末。”他认为“格物”的目标是“止于至善”,“格物”“安身”指向的问题是儒家传统的“出处问题”。良知在个体道德领域是完满自足的,是一种充分且完备的理论,然而,进入政治领域,则需要面对不同的现实境遇和同样作为主体的“他人”,此时良知的实现必将面临困难。因此王艮强调以个体之身为“矩”去“格”天下,从而正己而正人,反身而自修,明哲而保身。

身本思想。王艮认为身为“天下万物之本”,人人必须知道安身,才能“立天下之本”,“立得天下国家的本”。即“天”在传统文化中是至高无上的,但只是“末”不是“本”,而人的“身”才是本。个人不仅表现为自身的主宰,而且构成了天地万物所以存在的根据。泰州学派进一步提出了以天地万物依于己的论断:“知修身是天下国家之本,则以天地万物依于己,不以己依于天地万物。”

乐学思想。王艮认为快乐学习是读书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他强调人有“向学乐学”的天性,天生对未知的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及思维领域有着好奇心性与探索本能。泰州学派把学与乐相结合,揭示了学与乐的辩证关系。王艮的“乐学思想”打破了传统儒学过于严肃、拘谨的学术氛围和教育方式,为儒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亲和力,使儒学更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


泰州学派的影响

泰州学派的影响超过了王阳明后学的各个学派,其门人上自师保公卿,下逮士庶樵陶农吏,成为晚明显学。泰州学派的最大意义在于肯定与提升平民、普通人的价值,其思想具有反封建专制、追求平等自由的启蒙性质。

泰州学派的兴起对明朝中期及以后的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思想领域,它打破了程朱理学的垄断地位,为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开辟了道路。泰州学派的学者们敢于质疑传统,挑战权威,这种精神激励了无数后人追求思想的自由解放。在社会层面,泰州学派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强调“百姓日用即道”,使得儒学更加贴近民众,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传播。同时,学派成员倡导的平等、互助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为社会的变革提供了思想动力。

泰州学派的思想,它不仅是泰州地区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篇章。让泰州在文化传承上有了更为深厚的底蕴,也为泰州的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讲好泰州学派的故事,汲取古人智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为泰州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