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泰州学派
“心斋”告诉你,怎样摆脱内卷内耗
发布时间:2025-04-21 10:34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纵观中国思想文化史,自孔子“有教无类”而开创儒家学派以降,秉承孔子之志、倡导平民儒学的学者首推王艮。

  王艮,原名王银,字汝止,号心斋。他出身于灶丁,崛起于海滨,虽然没有经历过系统性的专业知识训练,但是早年商游邹鲁,谒孔庙而生发出“夫子,人也;予亦人也。夫子为人,予何不为人”之感喟。由此而志学向道,形成独立自得的“淮南格物”之学。后闻阳明之教而往谒,经再三质难,终拜阳明为师。经阳明学薰陶,王艮思想理论水平有所提高,但他仍保持思想个性。阳明殁后,王艮开门授徒,敷风阐化,载怀明德,使得泰州学派享誉天下。

  从孔子、颜回到王艮,“心斋”一脉相承。在先秦时代,每逢祭祀,必须提前斋戒——不饮酒,不茹荤(不吃有特殊气味的蔬菜),洗头洗澡,保持清洁。这叫“祭祀之斋”。与“祭祀之斋”相对应的“心斋”。“心斋”的背后有一段励志故事。故事的两位主角分别是孔子与颜回。二人都“不拼爹!”孔子三岁丧父,无爹可拼;颜回的父亲出身寒微,没有积累拼爹的资本。不拼爹,拼什么?拼强大的心力。强大的心力,要靠教育来激发。颜回的爸爸叫颜路,家境贫寒,十分好学。不仅自己拜孔子为师,而且让自己的儿子颜回跟着孔子学习。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孔子身材高大,学识渊博,武力值爆表,喜欢“以德服人”。颜回位列“德行第一”。历史上,孔子被比作父亲,颜回被比作儿子,“孔父颜子”的称呼由此成立。颜回德才兼备。成语“举一反三”就来源于颜回。普通人忙于管理情绪,避免犯同一类型的错误。颜回却有“不迁怒,不贰过”的优秀品质。强大的心力,可见一斑。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学而优则仕。颜回也得找工作。

  颜回学业有成,准备到卫国谋求职位。卫国国君年壮气盛,刚愎自用,草率处理政事,难以看到自己的缺点。卫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孔子曾经说过:“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颜回对此深信不疑,于是准备深入龙潭虎穴,干一番事业。颜回临走之前,向孔子道别,顺便聆听孔子的教诲。卫国国君喜怒无常,反感谏诤,动辄滥用刑罚。颜回觉得,只要做到内心真诚、外表恭敬,就能感化卫国国君。孔子对这种小清新的设想表示怀疑,认为这样只能免祸,无法扭转卫国政局。感化?何其艰难。

  颜回陷入思维困局,只好向孔子寻求破解之道。孔子建议颜回斋戒之后,再来寻求答案。颜回说自己家贫,好几个月没有饮酒茹荤,这相当于斋戒。孔子说这充其量是“祭祀之斋”,而非“心斋”。什么是心斋?颜回急切想知道。孔子告诉颜回:“专心致志,不要用耳朵听,而要用心灵体会;不要用心灵体会,而要用气感应。因为耳朵只能听到声音,心灵只能契合外物。气能够以虚容纳万物。道藏身于虚。只有达到虚的境界,才能称得上心斋。”颜回聆听教诲,调整身心,排除外物对五官的干扰,以空明对待万物,洞悉往圣前贤的智慧,与天地万物浑然一体。

  颜回出身贫寒,后来超凡入圣。儒家讲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明朝有个励志青年,他的名字叫王银,爸爸是灶丁,属于“四民”之外的边缘化群体。在那个讲求出身的年代,他不悲伤,不气馁,坚信自己与圣贤有着同样的使命。

  二十九岁时,王银做了一个梦——天塌了,压在众人的身上,大家奔走呼救,自己不慌不忙,奋臂托天,将日月星辰安放在相应的轨道。众人欢欣鼓舞,向他致谢。梦醒之后,汗流如雨,顿时觉得“心体洞彻,万物一体宇宙在我之念益真切不容已”。

  三十岁时,王银在屋后盖了一间斗室。斗室大约一丈见方。闲暇时就在斗室之中静坐调息,读书考古,弹琴唱歌。或许从这个时候,王银自称“心斋”。

  三十八岁时,王银从一位名叫黄文刚的私塾先生那里得知,自己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与王阳明极其相似。于是恳求父亲允许自己拜访王阳明。从泰州到豫章,走水路,非常劳顿。王银在舟上酣然入睡,梦见自己与王阳明相拜于亭下。船到鄱阳,遭遇大风,舟船无法通行。王银潜心祷告,大风骤停。到了王阳明的住处之后,王银制作了一张“海滨生”的名片,恳请门子代为通报。门子不搭理他。他又赋诗,表明来意。有几句,相当精彩:

孤陋愚蒙住海滨,依书践履自家新。

谁知日月加新方,不觉腔中浑是春。

  王阳明听到王银的诗歌,就请他进门,二人相拜于亭下。王银惊讶地发现,王阳明和身边的人,与梦中情景完全一致。二人直奔主题,讨论心学,相互辩难。后来,王阳明感叹道:“吾擒宸濠,一无所动,今却为斯人动!”七天后,王银告辞。王阳明将王银的名字改为“王艮”。“艮”是《周易》中的一个卦。艮为止。王艮,字汝止,号心斋,从此名闻天下。

  孔子与颜回讨论“心斋”,获得真正的乐。后人希贤希圣,寻求孔颜乐处。王艮契合“心斋”,以《乐学歌》作为接引后学的门径。《乐学歌》内容如下: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清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於乎,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

  由此可见,“心斋”的妙处在于让人甩掉痛苦,获得快乐。学习是快乐,快乐是学习。人生态度应该如此。

  梁漱溟被誉为“最后的儒家”,坦言自己受到王心斋的影响。辛亥革命之前,梁漱溟十六七岁的时候,就想出家为僧,到庙里寻求清净。辛亥革命后,国家大局出现重大变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的自我身心都面临重新调整的痛苦折磨。大环境变了,人也随之变化。如何应对变化?梁漱溟自学所得的佛理发挥了巨大作用。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后来,在“体认人生唯是苦”的过程中,诸苦逼人,胶葛烦扰,直至绝地逢生、触底反弹。转变的契机在于重读泰州学派的语录。王心斋以“乐学学乐”闻名于世。出苦得乐,收尾衔接。当下见体,随即阅读儒家经典,一一印证。

  由此可见,“心斋”的积极作用在于“乐学学乐”。今天,有些人闷闷不乐,痛苦抑郁,亟需找到出路。出路在哪里?出路就在契合“心斋”。王艮给那些陷入内卷内耗的人开具了药方,那就是重新激活自己的生命,释放自己的天性,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乐趣,须知“天性之体本自活泼,鸢飞鱼跃便是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