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栏目 > 四微行动
“如此高新”之五:孝义郡王庄:如此延续文化根脉
发布时间:2025-05-19 11:55 信息来源:社科联
【字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医药高新区(高港区)许庄街道蔡庄村,因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蔡襄的后裔居住在此而得名。同时,因曾有郡主下嫁蔡氏族人,故又名“郡王庄”。明洪武十一年,蔡氏第十六世孙蔡富三带领族人由泰兴县城迁此定居,筑室垦荒,繁衍生息,至今已有近650年。

走在蔡庄村,房屋错落有致、道路宽敞整洁,“树在村中、村在林中”的景观令人心旷神怡。村庄西侧,蜿蜒的两泰官河由南向北流过,河畔一处民国风格的建筑群引人注目,这便是远近闻名的国家2A级景区“蔡家大院”。蔡家大院始建于1916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不仅见证了蔡氏族人百年的兴衰荣辱,背后更承载着家族几百年来形成的文化根脉。

图片

传承千年“孝义门”

北宋名儒贤臣蔡襄为蔡氏先祖,为官正直,植树造桥,为民造福,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其五世孙蔡梦祥身性至孝,得知母亲殡天,立即挂印回乡,回乡后不顾亲友反对,坚持用新盆新帕为母亲洗脸洗足,抗旨守孝三年。元裕宗表其曰“孝义之门”,明代又被旌表为“孝义”,清代再次被旌表为“蔡孝子之门”。

受先人影响,蔡庄自古以来孝义之风盛行。蔡氏后裔严守家规祖训,以“孝义之门”为荣,尽孝心,行义举,涌现出许多令人敬仰的事迹。民国时期,蔡日暄靠经营粮食加工起家,他孝义传家,乐善好施,崇文重教。1939年,他兴办义学,教师不拿薪水,学生不缴学费。族人蔡如璋夫妇自编教材,教授国文、珠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之下,一大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图片

盛极一时“粮油库”

1916年,族人蔡鑫为了扩大粮油经营,在两泰官河北侧建造房屋,创办碾坊、磨坊、油坊,形成颇具规模的蔡氏民居建筑群。凭借诚信经营,服务乡邻,蔡家作坊生意日盛。蔡鑫之子蔡日暄承继父业后,扶危济贫,经营有方,成为一方实业家,蔡家大院也成为家族产业兴旺的象征。

上世纪四十年代,蔡家大院改建为新四军粮食供给处。五十年代,县人民政府以蔡庄粮库为基础,建设米厂。六七十年代,又建国营糖丝厂、面粉厂、酒厂、油厂等,粮油经营在蔡庄盛极一时。后来,在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这些企业逐渐走向没落,繁盛一时的蔡家大院逐渐破败沉寂。

图片

革命事业“物资站”

在革命时期,蔡庄人始终与共产党站在一起,为革命事业支援军粮及各类物资。1940年,黄桥战役打响前夕,两泰边区抗日民主政府在孔桥一带开展借粮运动,蔡日暄闻讯后,筹集2万斤小麦及其它物资送往新四军黄桥驻地。后在蔡日暄的带动下,大户和农民总共送交抗日救国公粮30万斤。

蔡家大院还曾是苏中七战七捷宣泰战斗前线指挥部所在地。1946年,宣泰战斗打响,蔡日暄积极响应号召,将自家粮库让给新四军作军粮物资站和指挥部,又牵头筹集村内物资,带领蔡庄民众冒着枪林弹雨用小车将物资推送到攻打宣堡的前线。

1949年,渡江战役决胜阶段,蔡庄民众自发组建运粮队伍,把村内物资全部送到永安洲前线,全力支援解放军渡江作战。村内老者回忆,当时从蔡庄走到长江边,单程要走二十多里,运粮全靠木制独轮车,一车军粮两百多斤。乡间小路狭小,遇雨天泥泞,车轮陷在泥里走不动时,全靠人力肩扛送到目的地。

图片

为了守护独具特色的珍贵文化遗产,区政协、区委宣传和统战部等方面与蔡庄民众一起,齐心协力,共同踏上了传统村落保护之路。村两委在蔡庄村民广场树立起孝义牌坊,牌坊上镌刻着流沙河先生寻根时撰写的“郡王莊”金字,两侧刻有同治皇帝赐予的楹联“承孝门义族斯风追羡先绩,兼慈母严亲之教垂裕后昆”。同时,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对大院进行修缮,并引入了航模俱乐部,布置了农耕文化馆,新建了陶艺馆、蔡家烧饼坊、乡村影院、土锅土灶等活动场所。为了传承粮油文化和红色文化,村里在蔡家大院内的新四军粮食供给处旧址、宣泰战斗前线指挥部旧址和一代、二代面粉车间旧址上进行修缮,并设置相关展陈,向后人讲述曾经的烽火岁月与村庄盛景。

如何打响蔡家大院的知名度,让蔡家大院更好地为村集体增收?2022年,村两委将蔡家大院和村里的户外劳动实践基地相结合,与研学公司合作开展研学服务。在这里,大家可以走进田野感受田园风光,详细了解播种、育苗、栽培等农业生产环节,也能亲手烤烧饼、挖红薯、做陶艺。目前,蔡家大院已累计接待游客5万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泰州作为江苏“特色田园乡村”的首提地,传承文化根脉,发展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蔡庄村的成功,为泰州其他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也为泰州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